第405章 前往小行星带-《学霸的科技树》


    第(2/3)页

    聚集了大约5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形成了小行星带。

    这么多小行星能够被凝聚在小行星带中,除了太阳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起着更大的作用。

    小行星带由原始太阳星云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

    但是,因为木星的引力共振影响,阻碍了这些星子形成行星,造成许多星子相互碰撞,并形成许多残骸和碎片。

    小行星带内最大的三颗小行星分别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径都超过400    公里。

    在主带中仅有一颗矮行星——谷神星,直径约为950公里。

    其余的小行星都较小,有些甚至只有尘埃大小。

    小行星带的物质非常稀薄,在主带内的小行星依照它们的光谱和主要形式分成三类,碳质、硅酸盐和金属。

    另外,小行星之间的碰撞可能形成拥有相似轨道特征和成色的小行星族,这些碰撞也是产生黄道光的尘土的主要来源。

    小行星带有4种最常见的小行星星族,它们是炭质小行星、硅酸盐小行星和金属小行星、彗星小行星。

    小行星带绝大部分小行星是碳质小行星和硅酸盐小行星。

    在小行星带的外缘,靠近木星轨道的,以富含碳质的小行星为主,此类小行星占总数的75以上。

    与其它的小行星相比,颜色偏红而且反照率非常低。它们表面的组成与碳粒陨石相似,化学成分、光谱特征都是太阳系早期的状态,但缺少一些较轻与易挥发的物质比如冰。

    靠近内侧的部分,距离太阳25天文单位,以硅酸盐小行星较为常见。

    光谱显示其表面含有硅酸盐与一些金属,但碳质化合物的成分不明显。

    这表明它们与原始太阳系的成分有显著区别,可能由于太阳系早期的熔解机制,导致分化的结果。

    相对碳质小行星来说,此类小行星有着高反射率。在小行星带的整个族群中约占17。

    还有第三类的小行星,总数约占10的金属小行星。

    它们的光谱中含有类似铁-镍的谱线,显白色或轻微的红色,而没有吸收线的特征。

    金属小行星推测是由核心以铁-镍为主母体经过毁灭性撞击形成。在主带内,金属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半长径27天文单位的轨道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