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老实人的行为-《做人不要太老实(提升版)》


    第(2/3)页

    我们的美梦被金钱击碎后,不能再做梦了。

    而只有真正拥有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以富有、快乐、自由和爱为内容的现代生活。

    我们的危机和艰辛说明我们正在创造财富,于是我们的未来不再是梦想。

    我们得自己养活自己。

    而且面对的是一个太需要金钱的社会,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地工作。

    生活美景可以设想,而美好生活本身却是物质化的结晶。

    性格即命运

    社会上哪一种人最不会引起别人对他们指三道四呢?

    这就是平平淡淡、平平常常的老实人。

    因为他们的确没有多少可指说的,活得尽管不好,但还在活着;尽管从未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也从没犯下什么大的过错……

    但是,老实人也想过好日子,这一方面是他们的愿望,另一方面是环境的压力。

    但是,老实人有一个特点对他们致富非常不利。

    这就是,普遍不思进取,甚至包括改变自己和改善生存这样的大事也不琢磨。

    老实人只是想富,而不想怎么去富,更不会想到人的性格与成功和富有还有关系。

    “性格即命运。”

    不知道我们能从这句话里体会到些什么?

    有一个人说过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

    这就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医生潘尼洛普·罗西诺夫在谈到一些人生问题时说:

    “你要推销的第一个对象,首先是你自己……你愈对自己有信心,就愈能造成自己很行的气氛。

    你必须感到,你有权呼吸……占据一个空间,感觉到自由自在(这样你就会坐在椅子上,而不是坐在椅子的边缘上:如果你很高大,你就不会缩着脖子)……(你)推销自己和自己的可信程度,超过任何推销产品(的意义)。

    你必须想办法盯住对方的眼睛,使他深信你是个可靠的人。”

    罗西诺夫在这里谈到“推销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是要告诉人们一个如何从生活中获取你想获取的那个“重要东西”的办法,这就是自己训练自己能吸引那个“重要东西”的性格。

    那么,我们所需要的那个“重要东西”是什么?

    ——是金钱;既然性格那么重要,我们如何训练自己吸引财富的性格呢?

    我们首先应该看到性格的重要性:性格的确决定我们的命运。

    性格曾使我们贫困,性格的改变也可以使我们摆脱困境。

    我们如何增加自己性格的含金量呢?

    性格的确决定我们的命运。

    性格曾使我们贫困,性格的改变也可以使我们摆脱困境。

    老实人不言利

    老实人只交合得来的人,他们不会出于某种利害关系主动结交某个人,更不会为了结交某个人而去请客、送礼、虚于周旋。

    老实人是耻于言利的,在他们看来,君子言义,小人才言利,利益关系是庸俗可鄙的。

    老实人惯有的一句口头禅是:“那些溜须拍马的事咱做不来!”

    而一旦自己的正当利益得不到维护、束手无策时,又只能叹惜:“咱太老实了!”

    老实人之所以总是因老实而吃亏,从其自身的原因来看还在于他们没有为争取自己的利益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人际关系的准备、利益关系的交结。

    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要想做成大事,必须要借助团体的力量,利益共同体就正是为了实现团体内成员的共同利益而形成的。

    我们每个人工作的单位都可算作是正式的利益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可以通过人际交往来建立。

    这种非正式的利益共同体往往比较松散,甚至也没有人把它看作是一个团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结交利益关系就是要融入到某一利益共同体内,利用群体的力量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

    老实人不结交利益关系,就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保护,往往成为利益争夺的牺牲品。

    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离不开寒暄、应酬。

    老实人往往认为这些行为既虚伪又浪费,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因此不屑于实行。

    殊不知,这些表面化交往对于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一开始这些交往不具有什么实际性内容,但它却是进一步深入交往的基础,正是在这些表面化的应酬之中,人与人之间加深了了解,也增进了感情,人们彼此通过观察寻找到了值得结交的对象。

    老实人不懂这个道理,不愿与人接触,害怕社交应酬,就不能找到可靠的朋友,不能为自己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养料:

    君子言义,小人言利。

    老实人自认为是君子,所以不会出于某种利益关系主动结交某个人,当自己的正当利益得不到维护时,只能束手无策,唉声叹气。

    一定要学会算账

    老实人一定要明白“亲兄弟,明算账”的道理。

    算账不是勾心斗角,唯利是图,而是分清责任,划清利益,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算账不是简单的算术

    这里不完全指经商,算账也不仅仅指计算收入和支出等财务账。

    算账就是计算自己的利益,也包括计算你的竞争对手和合作者的利益。

    如果一个人只算自己的账,他必定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因此而伤害别人,他将失去更多。

    而既计算自己的利益又计算别人利益的人,必定是一个脑子清楚又心胸通达的人,他知道怎样做对自己不利,肯定就不会去做,他知道成功与富有从来是大家的事,所以将会有很多的合作者。

    算账的基本原则

    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道德性,从来是合作的永久基石。

    利益占有的公平性和道德性,更是一个人在市场上立足的基点。

    不会算账的人做事业是肉包子打狗

    这里说算账,指具体的财务账。

    一个不会算账的人做事业,纯粹是肉包子打狗。

    所以,要有清醒的经济头脑,还应当有一个很好的会计师。

    这个会计师最好就是自己。

    一个不懂财务的人,最容易掉进的失败陷阱便是他的会计师他布置好的那个让他根本觉察不到的“局”。

    所以,除了自己懂财务之外,必须选用对自己最忠诚的人来作会计师。

    算账不是勾心斗角,唯利是图,而是分清责任,划清利益,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老实人容易走极端

    老实人多坚持原则,但容易走极端,把原则抬高到一个不适当的位置,结果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

    究其根本原因乃在于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原则的本质内涵。

    启蒙老实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他们从以原则为纲转向以结果为本。

    许多老实人,特别是那些性格比较耿介者往往给人以一种不近情理的感觉。

    他们冷面无情又一片公心,他们顽固不化又能以身作则。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我们的确需要一部分这样的人坚守住某些信念的堡垒,但是同样出于这一角度,我们更希望他们能以更加灵活和务实的态度把这些原则变成使众人受益的现实。

    显而易见,老实人片面坚持原则的做法有一定不良的后果。

    从社会来讲,它事实上阻碍了创新和尝试,因为任何新生事物总是以异于传统的面目出现的,不能学会宽容和权变,就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妨碍进步的力量。

    从个人角度来讲,片面坚持原则使自己应该做成的事没有做成,自身利益反而受到损害,整个事业也因人际关系僵化而陷人孤立无援的状态,空有大志而无从实现,最终想坚持原则亦不得,更不要说影响社会了。

    老实人为何对原则看得这般重要而近乎神圣?

    归根结底乃在于缺乏对原则本质的真正理解,其坚持原则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一种情绪化的盲动。

    原则不是绝对化的。

    无疑,坚持原则,遵守规则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秩序,但如果对原则绝对化,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成一潭死水,不再有热情、冲动和生命力;可以说,一个社会需要某种程度的非原则的、反原则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存在有利于我们社会的完善和进步,这就好比是生物界里狼群的存在会使鹿群更加健康强壮一样。

    有些时候,我们为了一个更高的原则很可能就要短暂地牺牲一些其他的原则,这不可避免。

    老实人由于不懂社会运行的两套法则,不知道社会运行既有其原则性的一面又有其非原则性的一面,更不明白非原则的东西有时会更能促成某种理想的实现,他们只是一味地排斥现实法则,一味地抱住死原则不放,结果给自己带来了许多的悲剧性后果。

    比如,善良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但对谁都善良岂不是自讨苦吃,农夫和蛇的故事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原则不是绝对的,还因为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间、地点、对象的变化,原则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

    以时间角度来看,现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在几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候人们认为只要有电灯电话就是社会主义了,而现在家电一应俱全也只能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小康水平。

    以地点角度来看,“淮南为橘,淮北为积”的故事就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领域将会产生大不相同的结果。

    以对象角度来看,同样是“爱”,对父母就多意味着孝敬,而对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引导其正确成长的要素。

    老实人不理解这一点,他们坚持原则往往是千篇一律的,不分对象,不看具体情况,硬要把活生生的现实套人到同一个框子里,做事怎么能够成功?

    又怎么会不引发与他人的矛盾呢?

    原则不是绝对的,还在于原则自己并不能证明白己,原则是好是坏必须要用实践去检验,要看结果怎样,效果如何。

    如果效果不好,那这个原则就是假原则、坏原则、有缺陷的原则、别有用心的原则。

    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多数老实人所认定正确的那些原则是传统教化的结果,是别人告诉他的而不是他自己经验的总结。

    在这些情况下,老实人的“老实”很可能就会成为能达到一些人不可告人目的的工具。

    而老实人不关心效果的习惯更加重了其对原则的模糊认识,反过来,不辨真伪地、抽象地、教条地坚持原则又会使老实人一次次地碰壁、吃亏。

    那么,出路何在呢?

    首先,应该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在大原则保持的情况下,在具体问题上则可灵活掌握,在某些情况下,还要敢于突破原则。

    讲究灵活性,就是要掌握方式方法,要学会用多种手段去达成同一目标。

    其次,应注意关心结果。

    在行事之前多考虑一下效果如何。

    毕竟我们做事是为了成功,只有成功了,我们才有可能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谈得上进一步地坚持原则。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打仗要以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为目标,而非为争夺一城一地之得失,为了消灭敌人,我们还可以主动让出一些地盘,使敌人背上包袱。

    一旦敌人的有生力量受到重创,那些地区迟早还是我们的。

    毛泽东对战争艺术的这种高超领悟在我们今天仍是颇有启发价值的,老实人应该学会理解其中的精髓并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老实人多坚持原则,但容易走极端,把原则抬高到一个不适当的位置,结果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

    老实人说话不合时宜

    老实人说话不看场合、不分对象、不择时机,心里想什么,就直接道出来。

    常常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不知不觉中就得罪了许多人,给自己无形中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老实人之所以会遇见这些麻烦,究其心理根源,主要有:其一,老实人说话做事,往往只讲出发点不问归宿,只谈目的不看结果,所以对自己的行为所可能带来的后果考虑不足;其二,老实人对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不足,所以不懂得有区别有策略地对待各种人和事,他们千篇一律的处世方式在大千世界里难免要四处碰壁;其三,老实人对人的心理把握不够,在这种知己不多而又知人甚少的情况下,吃败仗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这就好比是在黑夜里乱放箭,你知道哪一支伤到了谁,而报复者的箭又来自何方。

    中国有句很朴素的民谚,叫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否则,就容易制造对立,产生麻烦。

    而老实人往往把这种灵活性与见风使舵、两面三刀、曲意奉承等反面的字眼儿联系在一起,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和偏见。

    我们仅仅有一个良好的动机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作保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地去处理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展了自己,又完成了事业,达到人事两成的圆满结局。

    而不了解这种必要性,一意孤行,则难免出师不利落个可悲的结局。

    中国有句很朴素的民谚。

    叫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这句话的意是就是:要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否则,就容易制造对立,产生麻烦。

    老实人不懂争利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老实人往往是指那些本本分分、规规矩矩的人,他们在工作上任劳任怨,在生活上严谨自好,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社会规范的基本要求,在领导眼里往往也算是很听话的人,在群众中形象也是公认的好。

    然而,就是这样的人却总是吃亏。

    也就是说,遵守规则的人并没有得到奖励,而违背规则者却获利甚丰。

    这种现象看似不正常,但却很普遍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久而久之,反倒成为正常现象。

    为什么老实人总是吃亏?

    这与其羞于争取自己分内利益的行为有着直接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联系。

    老实人极端重视道德和规则,认为自己去争取利益这件事本身不符合以道德为核心的道德标准。

    而对道德标准的遵从,使他误以为有好的用心,好的行为就必然会有好的结果,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做了工作,有了成绩,群体(包括组织和领导)自然就会安排自己的利益。

    因此没有必要去争取利益。

    而且,老实人还总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争”便是不道德,因为道德的行为是讲究无私奉献、只讲付出、不求索取的。

    但事实上,争取自己的分内利益是一个与道德无关的问题,按劳分配,等价交换乃是天经地义的公理。

    而老实人看不到这一点,他们以道德感来评判一切事物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一切行为取向,因此,在他们眼里,争取利益就变成了一件不具道德优势的事。

    还有些老实人,也认识到了应该去争取一下自己的正当利益,但是却苦于无计可施。

    因为在争、利的过程当中,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势必要运用一些超出群体规范的技巧和手段,而这一点乃是老实人最不能接受的。

    于是乎,在某种程度上,老实人把争利的过程与小人行为等同起来,这样,争取自己的分内利益,就不仅是不必要、不具道德优势的举动了,而且更成为可耻、可恨的事。

    然而,老实人的这种“不争”的道德之举,却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这些后果从一个客观的立场上来评价的话,甚至还很有不道德的因素在内,这大概是老实人所始料不及的。

    就个人而言,不去争取应得之利益,往往会有以下后果:

    第一,使自己的生存能力显得不足。

    我们都是生活在世俗社会中的平凡人,我们要活下去,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没有这些东西或者获取不足,生活就会出现困难。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道德正义感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肚皮咕咕叫的问题。

    如果你羞于争利,使应涨的工资未涨,应分的房子未分,应升的级别未升,势必会使自己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并不单单涉及到一个人,其小集体的其他成员,特别是家庭成员也将跟着受害。

    第二,对自己事业的长期发展不利。

    老实人有理想、有抱负,有公正心和正义感,这很值得提倡,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楼台平地起,通往理想的路就像是登山的石径,必须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攀登,必须要有一定的实力作积淀。

    如果你羞于争利,就等于是少登了一个台阶,而有些时候,少登一个台阶就会错过一系列的机遇,这样少登一个台阶事实上很可能就相当于少登了十个、甚至是上百个台阶。

    无疑,这对老实人事业的长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自己该得之利而未得到,会影响情绪和心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自然要感到恼火、窝心,生气、烦闷自是不可避免,这当然要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对身体健康也颇为不利。

    可见,羞于争利,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种利益,它会有一系列的负面后果,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认识。

    而从对社会的角度来看,我要说,老实人的这种“不争”之举其实是助纣为虐,有道德之心,而生非道德之果,正所谓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不争应得之利,反使不应得者从中获益。

    实际上,老实人只讲独善其身,不争取正当利益的行为,这是对恶的一种纵容,客观上造成了助长不正之风的结果。

    不争应得之利,会使不公平的行为逐渐演化为不公平的规则。

    世界上并无绝对的、天生的规则,一切有关人类行为的规则都是从人们的相互交往中演化出来的。

    也就是说,当同一种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以后,它就会变成一种具有约束力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再经过长期地大范围地实行,就会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规则,对人产生外在的强制力。

    老实人不去争取自己的应得之利,而不应得者却大得其便,获利甚丰,这就构成一种行为模式。

    在以后的类似行为中,老实人可能仍旧不能获得自己的那部分正当利益,而不应得者再次从中获益,久而久之,不正常就成了正常,不公平的东西则固化为社会规则的一部分。

    这样,老实人的忍让和退缩,就不仅仅是一种不利于己的行为,而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行为。

    自然,在这其中,老实人将成为更大的受害者。

    这就需要我们对我们社会运行的真实现状有一个客观的审视。

    可以说,现实并不理想,因为人本身就充满了缺陷。

    无论在什么时代,在什么地点,社会上总存在着大量超出正常状况的争取私利的情况,并且他们往往又能取得成功。

    这些现象,从短期来看是不道德的、反进步的,而从长期来看又为我们社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动力,因此是难以根绝的。

    现在,世界上还不存在这样一个组织或群体,它可以彻底贯彻某种公正的原则。

    面对如此无情的现实,老实人该怎么办?

    是忍气吞声呢,还是奋起一搏呢?

    笔者认为,当然是要扼腕而起,坚决捍卫,绝不无原则地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

    老实人应该冲破自己的那种僵化静态的道德观,真正认识到,确保自己的分内利益,是每个人都应承担的责任,它不但有利于老实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对社会公正法则也是一种切实有力的支持和维护。

    只是盯在一事一行的道德上,那只是小道德,而使自己行为的后果做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那方是大道德、真道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做弱者,不做牺牲品,敢于去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那么,坏人就会无利可争、无食可夺、无机可乘、无利可图,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假公济私了。

    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天下才会更加太平,社会才会更有秩序,老百姓才会活得更加心情舒畅。

    可以说,确保白我正当利益的实现,就是对社会的一种一定意义上的奉献。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做弱者,不做栖牲品,敢于去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那么,坏人就会无利可争、无食可夺、无机可乘、无利可图,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假公济私了。

    务虚要扎实,务实要具体

    事业派生于思考,进步来源于想象

    很多人尤其是老实人对做生意赚钱这样的事,不是心存偏见,就是理解太浅,总以为经商只要按部就班,埋头苦干,是实打实的事。

    所以,对那些很有思想、爱出点子的人非常反感。

    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人都是在纸上谈兵,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本事。

    这就错了。

    原子弹不是想象出来的吗?

    飞机不是想象出来的吗?

    当然,想象只是基础,最终要通过劳动才能成功。

    但是,在创造的许多方面,想象和思想往往更重要。

    务虚之后务实的步子必须紧紧跟上

    老实人要做生意赚钱,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重视务虚。

    也就是说,在你准备做某件事之前,都必须进行调查和论证。

    召集你的亲友,把你要做的事的可行性及市场的各种可能,都非常扎实地研究无数遍,直到确信有100%的可操作性之后,你才可以拿出实施方案,这时你的市场胜算才可能达到60%。

    务虚是老实人的短处,但也是必须努力改善的地方。

    第二,之后就需要务实了。

    务实最忌讳的是大而空、粗而糙、杂而乱。

    既然是务实,就必须摒弃想象,而发挥经验的力量。

    首先把办事的总体步骤准确地确定下来,然后把可能遇到的一切细节及应对的办法列出方案——这就是实施方案——这时候,你也许会发现,你所要做的事,在市场上已有40%到50%的把握了。

    但一旦真正干起来,你会发现“更难”。

    正因为如此,你才可以大胆地去做。

    因为,这才是做事的感觉。

    老实人擅长务实,一旦弥补了务虚方面的劣势,老实人天生务实的优势则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能看到困难是最成熟的状态

    即使经过扎实的论证,操作起来仍会问题百出!

    这说明,你没有忽视创业中任何一个细节,你已经有可能把方案中那百分之几十的不可靠性通过努力加以弥补,你一定能行。

    因为,你的方案已经成功,而在这个基础上,你从操作中发现的的问题越多,实际上接近成功越近。

    就像很多人评价他的同行:

    那是一个做事的人!

    谁不愿意与这样的人合作呢?

    有很好的合作者,还有什么做不成呢?

    想象只是基础,最终要通过劳动才能成功。

    但是,在创造的许多方面,想象和思想往往更重要。

    老实人不愿改变

    有一段话听来真是真理,而且不断在历史中得到印证。

    这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继续做你向来所做的事,你就会继续得到你向来所得到的结果。”

    多么强烈的讯息!有时候,为了在你的生活中创造正面的事情,你需要在做事情的方式上做一些修正,这个世界可不会突然改变情况来酬谢你。

    相反的,你必须改变你处理某些挑战的方式。

    老实人中间有太多根本不愿改变的人,即使他们目前的努力并未奏效。

    老实人害怕改变。

    有时候他们甚至为自己的局限辩解说,“我向来如此”,或“我不是那块料”,或“我向来都有不同的做法”。

    不过,如果,某件事对你来说行不通,像这样的声明既无用也帮不了你。

    应该记住的是,依然故我的话,你将会继续得到你向来所得到的结果!

    或许你不是那种愿意向朋友和客人求援的那种人。

    你甚至对此引以为傲。

    然而,有时你就是需要向人求助才能成功。

    如果你太顽固了,坚持“我不能那么做”,你可能会错过一个大好良机。

    还有不计其数的例子显示,不愿尝试新的事物,或是不愿尝试不同的做法,可能会妨碍你达到成功的机会。

    给你的顽固列个清单:你的生活中是否有任何地盘只因你向来如此做,就继续这么做的?

    “保持开放的心胸”无疑是一句过度滥用的话,然而,我们当中很少有人真的能够保持开放的心胸。

    相反的,我们却习惯固守古老陈旧的陋习。

    如果你能抛开恐惧,有勇气改变,我猜你就不必继续为不良的结果而常常烦恼了。

    坚持“我不能那么做”,你可能会错过一个大好良机。

    不愿尝试新的事物,或是不愿尝试不同的做法,可能会姑碍你达到成功的机会。

    老实人不会体察人心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无论哪行哪业,只要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离不开对人的心理的体察。

    政治家往往是揣摩心理的高手,而商人为了得到顾客的欢心则更是绞尽脑汁。

    即使是我们普通人,大到为了成就一番事业,小到为了防止吃亏上当,也都要对人类心理的基本规律有一个基本的掌握。

    然而,人类的心理是一个非常精细微妙而又复杂多变的东西。

    说它精细微妙,是指它深藏于人的内心之中、潜伏于各种假象之下,变化细微而令人难以察觉。

    而且,在许多时候,某种心理感受不仅外人难以把握得住,就连这个人本人可能也不很明白。

    比如说第一印象这种现象,其实它完全是凭借一个人的主观感觉,没有人能说得清为什么在对对方的情况缺乏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某种好感或恶感。

    但是,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却往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能决定人的命运。

    此外,人的心理又是复杂多变的,即它始终是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状态,并且,其变化的原因及作用机制很难被我们清楚地掌握。

    而老实人对人的心理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他们看不到人在不同的环境之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理表现,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他们往往把复杂的、多样化的心理活动简单化、单一化,用同一种方式去应对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人,不懂得根据对方的心理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行动。

    由于他们不懂得顺应对方的心理、争取对方的好感,因此就不能够利用对方的心理、获得对方的支持。

    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就好像是要用一把钥匙打开所有的锁,这一点事实上就连对门锁有着精深了解的神偷也做不到。

    老实人在心理上往往还有这样一个误区,即认为体察别人的心理变化是“琢磨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托词,用以掩盖自己的懒惰和无知,因为体察人心毕竟是一件很费时费力、很费头脑的事情。

    至于说体察人心是一件不道德的事,就更站不住脚了,事实上,古今中外的伟人大多是体察人心的行家,精于了解他人心理构成了他们伟大魅力的一部分。

    熟悉和掌握他人的心理变化,不仅可以因势利导,更可以化害为利。

    如果老实人不能学会了解人、体察人心,那么就不可能改变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就好像是要用一把钥匙打开所有的锁,这一点事实上就连对门锁有着精深了解的神偷也做不到。

    老实人戴有色眼镜看人

    老实人特别容易讨厌别人,觉得别人虚伪、矫情、功利、庸俗,是道德不好的人,而且他们还常常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别人总是跟他们有意作对。

    所以,老实人的情绪比较低落,态度比较悲观,好生怒气、怨气、不平之气。

    难道生活就真的那么不公平吗?

    绝对不是,问题往往出在一个人的主观态度上。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会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

    老实人容易讨厌别人,跟他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很大关系。

    道德是我们社会和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仅仅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而老实人的问题就在于把道德看作是社会和人生的全部。

    他们总是戴着道德的有色眼镜去看人看事,而现实中的人又总是不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瑕疵,于是老实人就觉得接受不了,觉得别人都太庸俗、太势利,心中产生排斥情绪。

    事实上,在老实人的潜意识中,他是把自己看成是道德的化身了。
    第(2/3)页